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Xsens动作捕捉 2022-10-05 16681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张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Telematic Art : Information Life, Data Space and Tele-presence 

“当我们进入21世纪,我们与外部环境(充其量是一种模糊的界限)之间的接口正在变得日益数字化。我们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受来自计算机的控制,我们对大量与人有关的事物认知信息也逐渐地受到了控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

【远程通信艺术的起源】

远程通信、虚拟现实、转基因、人工生命等技术的出现,使得后人类正在感受一种“超自然”的生存体验。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人类精神的异化以及意识形态的进化,数字正在重构人类的时空观。这篇文章将介绍远程通信艺术(Telematic Art)的形成和发展,探讨远程通信艺术所赖以生长的网络数据空间、远程临场的互动体验及未来的发展。

远程通信艺术最早可追溯至1922年,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没有向工人提供草稿和示意图,仅仅是通过电话将数据信息进行了远距离传送,定制完成了瓷釉金属抽象画,这个作品被认为是最早的远程通信艺术作品。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2张
《搪瓷构成物(Konstruktionen in Emaille 1,2, und3)》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

1970年以来,伴随着卫星技术的出现,艺术家一直在探索作为艺术创作和现场活动环境的第三空间;1980年,美国艺术家基特·加洛韦(Kit Galloway)和谢里·拉比诺维茨(Sherrie Rabinowitz (K&S))的作品《空间洞(Hole in Space)》,通过卫星连接了纽约和加利福尼亚,使得路人可以在屏幕前与3000英里外的人们交流,成功在第三空间中建立了远程拥抱,这个作品早于任何视频网络会议。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3张
《空间洞(Hole in Space)》
基特·加洛韦(Kit Galloway)和谢里·拉比诺维茨(Sherrie Rabinowitz (K&S))


白南准(NamJune Paik)于1984年利用卫星电视技术播放太空歌剧《早安,奥威尔先生(Good Morning, Mr. Orwell)》,实现了纽约和巴黎的实时直播;1986年第二部太空歌剧《再见,吉卜林(Bye Bye Kipling)》通过卫星在首尔、东京和纽约的连线放送,地理位置上毫不相关的国家、城市之间产生了对话和交流,开启了利用电视卫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互动与交流的艺术形式的先河;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上的作品《包裹世界(Wrap around World)》,用1003个电视显示器,一条卫星线路,组装成一个20米高的“通天”巨型电视塔,巨型体量的电视联网、卫星直播、特殊酷炫的画面效果效果、配合娱乐明星的摇滚视听、场外互相配合的海量实时摄像设备,以及镜头前主播、报道、演出、观看、嬉闹的所有人,统统在这件作品中被装配在一起。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4张
《包裹世界(Wrap around World)》
白南准(NamJune Paik)

【远程通信艺术-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
(远程通信艺术的理论及实践)

远程通信艺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远距离、跨空间的信息传播以及远程临场。远程通信艺术主要是指应用电话、广播、电视、无线电、网络、人造卫星、视频会议、计算机等媒介进行数字信息的传输,使用远程通信设备和远程通信技术创作的艺术品。区别于互联网艺术只能在网络上发布数字作品的特点,远程通信艺术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利用网络进行的跨空间的信息互动。

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在《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一书中收录了大量有关远程通信艺术的文章,包括《艺术和远程通信:走向意识网络》、《远程拥抱中有爱吗》、《从表象到出现:暗光纤,装在盒子里的猫和生物控制系统》、《赛博知觉建筑》等;其作品《文本的褶皱: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La Plissure du Texte: A Planetary Fairy Tale)》对这远程通信的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在这个作品中他还提出了分布式作者身份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远程心态(telenoia)”的概念,探讨全球远程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心理状态问题。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5张
《文本的褶皱: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La Plissure du Texte: A Planetary Fairy Tale)》
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


肯·戈德堡(Ken Goldberg)的《花园里的机器人:遥控机器人学、以及关于互联网的远程认识论》也探讨了远程通信艺术的主题,他的作品持续探索“远距离认识论”,阐释艺术、技术和哲学交叉的影响;作品《远程花园(Tele-garden)》中每个观众都是一个远程园丁,通过互联网登陆“远程花园网站”,远程操控机器人种植、灌溉种子,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同时也可以远程和其他园丁分享信息。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6张
《远程花园(Tele-garden)》
肯·戈德堡(Ken Goldberg)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1989-1996年《鸭嘴兽(Ornitorrinco)》系列作品是远距离控制机器人的装置,通过机器人的眼睛观看,远程接收现场影响信息,提出电讯现身的议题;1996年作品《传送无名国度(Teleporting An Unknown State)》,黑暗空间的种子必须通过世界各地观者通过网络传送的光讯息生长,分散式社会群体的合作凝聚成生物体成长的养分;他的作品关注在人类、植物、动物和机器人之间建立各种接口以增强参与者的介入,通过远程控制手段改变环境,构建一种远程对话的互动场域。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7张
《鸭嘴兽(Ornitorrinco)》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8张
《传送无名国度(Teleporting An Unknown State)》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

【远程通信的数据空间】

远程通信基于大数据网络环境,数据分散存在于电子空间中,通过数据处理系统、遥控感应系统实现个体和机构间的通信。数据空间重构了时间及空间的观念,参与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与游走,产生电子痕迹。

远程通信艺术的数据空间具有全球性,自198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起,“全球网络”工程将展览从威尼斯延展到了世界各地,全球的艺术家可以通过交互生成数据,“随处存在的实验室(Laboratory Ubiqua)”便是一个处理远程信息的交互式环境,艺术家将图像、声音、文本置于网络环境中。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9张
《随处存在的实验室(Laboratory Ubiqua)》
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0张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1张
《数据库之梦(Archive Dreaming)》
勒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



网络数据空间一直存在于艺术家的创作之中,艺术家勒菲克·安纳多尔(Refik Anadol)2017年的作品《数据库之梦(Archive Dreaming)》装置以艺术馆的170万个文档作为数据源,通过特殊的编程方式实时渲染出170万张图像,参与者可以通过设备调取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图像信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展示出了数据空间的巨大容量。


【远程通信艺术中的身份转换】

二十世纪文学先驱,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1888-1935),“佩索阿”在葡萄牙语里即是“个人”也是“面具”,佩索阿曾用72个“异名”分解自己,让自己变成许多不存在的个体,以此达到“取消”自己的目的;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特的身世,独立人格和写作风格,他们彼此间相互结交、书信往来、畅谈甚欢;佩索阿的这种做法与如今网络空间中的多重虚拟身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体在物理世界中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成为“存在”的标志和象征,网络空间拉近了个体的距离,模糊了“独立存在”的边界,个体通过信息的传递,在网络空间中通过情感和意识彼此链接、交融,构建新的“整体“。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个体在网络中的自我身份被重新建构了,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网络世界中所拥有的身份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显得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行为被掩盖,在网络这种不同媒介环境里,个体则可以展现出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我形象,使得精神和心理的到满足;讯息的主体在网络空间中被分解,重新组合,过去的经验被移除,成为流动不定的感知。

“21世纪的艺术:未知的与至今尚不可知的概念的虚拟表现,使无形变有形,以一种开放结尾式的,可变化的,交互式的,易受影响的物质形态出现并寄居于智能系统中。”——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


【远程交互与远程临场】


「远程交互」

自动化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等高科技,通过传感器及编程,使机器代替人来完成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大了生产力,降低了危险度。而当科学技术融入艺术创作,机器的知觉延伸了肉身的感知,影响作用于人类知觉,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存感受。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结合,通过干性材料中的传感芯片,在机器生命与人类生命、动植物生命等湿性材料间建立接口,监测外部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包括触觉、视觉、姿势动作、位置变化、手势变动和动作追踪)的同时也可以反向控制和操纵外部环境和人体;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不同生命体间的远程互动,其中也包括通过硬件设备和计算机编程,来创造模仿动物、植物体征行为的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

澳大利亚行为艺术家Stelarc在手臂上植入的第三只耳也试图将远程通信技术融入其中,新的耳朵中嵌入了微型麦克风,并连接上网络,成为一个远程收音系统,Stelarc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这只耳朵收听到他所听到的声音,同时也可以通过GPS系统追踪到这只耳朵所处的位置,Stelarc的作品在人类生命与机器之间建立生命接口。《重新连线/重新混合:肢解身体》(Re-wired / Re-mixed:Event for Dismembered Body,2016)是Stelarc的另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Stelarc通过显示器观看来自纽约的画面,通过耳机倾听来自伦敦的声音,而艺术家的右臂的行为则受机器外骨骼的控制,机器外骨骼的控制信号来自网络信息和现场观众,这件作品通过远程通信技术,将来自全球的信息传递给身体感官,感官分离并再次聚合,这个作品体现了远程通信艺术在身体主题方面的思考。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2张
《重新连线/重新混合:肢解身体(Re-wired / Re-mixed:Event for Dismembered Body)》
stelarc


「远程临场」

远程信息传输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视频播放、直播空间中的弹幕现象,就是一种远程临场。数字时代语境下的远程通信艺术作品,提供给了参与者一个基于电子空间的互动交流场所,互动性成为一种新秩序。远程通信艺术具有连通性、远程临场和互动性的特点;在这个数字构建的赛博格虚拟空间中,需要重新审视身体的在场性,在交互过程中,身体成为数字信息的协助处理器,接收、感知、转译数字信息,生成新的图像;通过外界设备,如虚拟现实设备,还可以调节参与者对远距离空间的感知,本地的身体语言和可以远程控制另一空间中的事件的发生。

1992年,保罗·塞尔蒙(Paul Sermon)的作品《同床异梦(Telematic Dreaming)》,使用ISDN数字电话网将一个电视会议系统的两个远程终端联系起来。通过摄像头拍摄不同的画面,经由ISDN电话线,数字图像再转变成模拟录像信号,将不同的场域的画面传递至远程的终端,将画面分别投射至双人床以及监视器中,使得观者得以在另一空间远程临场,产生互动。同一时间中,人的身体确定无疑地跨出了荧屏,延伸到远方。在《Telematic Dreaming》中,触摸感换成了视觉感,手指的神经末梢放在了远程人体之上,因此出现了感觉的变化,用眼就像用手触摸一样,视觉成为了触觉。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3张
《同床异梦(Telematic Dreaming)》
保罗·塞尔蒙(Paul Sermon)



迈克尔·戴森(Michael Dessen)于2011年通过远程信息处理技术举办音乐会“Net Work”,将在伯克利、圣地亚哥和加利福尼亚三地的三名音乐家的演奏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演奏会。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4张
“Net Work”音乐会

艺术家Elena Knox和Katsumi Watanabe合作的AI算命机器人御御签(OMIKUJI),通过网络使观众与位于东京未来科学馆中的Alter机器人产生远程面对面的互动,Alter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进行转码,通过自身的声音系统进行实时的重新解读,随后再将声音讯息发送给参与者,机器生命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实现了远程临场,这个过程体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命运的预测。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5张
《御御签(OMIKUJI)》
Elena Knox & Katsumi Watanabe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认为笛卡尔(Rene Descartes)所提出的“人类的心灵”是“机械中的幽灵(Ghost in the machine)”正是现代科技文明的“人类的心灵”与“电脑数学运算”二元论,人类在机器中迷失与模糊了存在的状态。通过现象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远程通信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角色变得模糊,有机的生命体和无生命的主题间相互渗透而产生交互,讯息在转换的过程中知觉的经验也变得模糊,使得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感知具有了流动性;观者透过科技媒介再现于另一空间,自身存在感知产生位移的同时形成新的视觉与知觉经验,而这种经验处于一种不确定与模糊的状态中;信息在传递的过程当中通过游走于不同主体间,产生不同的感知,而这种感知又被再次反馈进信息的传递中,产生了知觉经验的叠加、重构与渗透。

【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都试图超越物理空间的障碍,对远程通信的渴望与感受一直存在于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科学支撑下的远程通信艺术不仅仅是数据空间中的大数据可视化,远程通信艺术打破了物理上对时间和空间的定义,使生命离开本体,使意志游走于虚拟的数据空间中,信息具有了生命,通过“连接”的方式使得参与者拥有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观看并实时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景观现象。未来世界朝向一种现实之外的异质环境的方向发展,这个环境由不同生命体构成,彼此间建立接口,形成生物远程通信的议题;沉浸在不断重构的自然和人造自然环境中,将最大限度地激活着人们感官的想象力,模糊了边界的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间的链接将是一次人类意识和精神的释放。

学术策划 / 宋协伟
文章作者 / 黄筱茜
文章编辑 / 孟松林

参考文献
【1】《The Future is Now: Art, Technology and Consciousness》Roy Ascott 
【2】《Digital Currents: Art in the Electronic Age》Margot Lovejoy
【3】《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新伦理、新时空、新生命》张海涛
【4】《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作品中的模糊性》曾钰涓
【5】《新兴的艺术形态及其实践: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刘世文
【6】《湿媒体——浅析基于生物生长为基础的“延缓性”研究》刘谨豪

注:部分艺术作品的描述为网络原文引述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6张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已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22个本科专业,该方向旨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会环境里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创新结合,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技术能力和思辨能力。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远程通信艺术 信息生命、数据空间与远程临场  第17张
欢迎关注我们!
Welcome to follow us!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The End